媒體動態
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,這一承諾將重構中國經濟版圖。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不僅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更高要求,還將促進經濟結構、能源結構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。
對浙江企業來說,“雙碳”既是巨大機遇,也是挑戰。面對這場市場巨變,企業該如何布局?近期,涌金君邀請了一批浙商登樓,聽聽他們對這一變化的認識。
今天推出浙商“C”視角第三篇,請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,談談未來的萬億級新賽道,以及他們的新布局。
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是國家發展的大戰略,按照“3060”雙碳目標的指引,中國正在重塑能源供應體系,加快能源結構綠色轉型。
在未來的幾十年里,風能、光能等清潔能源的占比將會幾何級上升,電動交通工具和新能源電池、光伏和風電裝備、智慧能源、氫能等領域的產業鏈,也將呈現倍速增長的態勢。
在我看來,“雙碳”戰略是時代賦予的大機遇,也是行業和企業的大洗牌。
5年前,國家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倒逼企業在產品結構上進行優化調整,滿足市場有效需求。
如今的“雙碳”戰略,是升級版的供給側改革,將倒逼企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模式,采用更加綠色環保、節能降耗的生產方式,推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增長。
同時,“雙碳”戰略也催生了廣闊的市場機遇,會產生很多萬億級的新賽道。
過去的30多年里,天能深耕動力電池行業,通過提供新能源動力電池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,讓電力更清潔,出行更低碳便捷。
以高能鉛蓄電池為例,我們每年能生產約3億只,可驅動電動二輪車行駛18000億公里。假設20%替代轎車,80%替代摩托車,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1.36億噸,節約成品油近5000萬噸。
這段時間,我也一直在思考,一直深耕新能源電池領域的我們,該如何進行產業布局,資源如何聚焦?突破口和著力點又是什么?
毫無疑問的是,“雙碳”背景下,我們的產業又迎來了新風口。因此,今年以來,我們優化重組了天能科研體系,將研發重點聚焦在新產業領域和先進技術領域,如鋰離子電池、燃料電池、工藝材料等。
根據行業特征和發展現狀,我們的“雙碳”戰略主要聚焦兩大領域。
在生產端。我們通過生態化設計、智能化裝備、清潔化生產、循環化再生利用,在生產端構建了閉環生態圈,全流程實現節能降耗,環境友好。
得益于全流程的綠色管理和數字化技術,2020年,我們的單位產品能耗較上一年度降低了1.8%。今年上半年又有所下降。
隨著工藝的持續改進,單位產品能耗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。
另一個是產品端。熟悉我們的朋友應該知道,天能是中國鉛蓄動力電池的重要企業,在電動輕型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%以上,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上跳,難度不小。
圖片
而“雙碳”背景下,鋰電池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,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片新藍海。前不久,我們還宣布在湖州南太湖新區投資40億元建設10GWh鋰電池項目。
不光是鋰電池,未來燃料電池和儲能電池是萬億級大賽道。
在這些領域,我們成立了燃料電池研究院,由院士專家開發了30KW、40KW、60KW、80KW石墨板電堆,取得了30多項專利等,就是為了抓住機遇,搶占賽道。
其實在產品應用中,“雙碳”戰略也會催生新的應用場景。因此我們重點圍繞微出行(二輪、三輪、低速四輪)、乘用車、商用車、智慧儲能、資源再生這五大場景,進行布局深耕。
我們想通過這種新商業模式的應用,為全社會的“雙碳”減排作出貢獻。
無論企業的規模多大,如果不改變發展方式,不重視創新驅動,不擁抱變化,會將在這輪產業大變革中掉隊。
選擇“躺平”,最后可能連“躺平”的機會沒有了;只有積極的行動起來,才能“跑贏”時代。
來源:浙江新聞客戶端